欢迎来到公赌船jcjc710

杭州运河旅游网 返回首页-->
首页   >>   公司动态   >>   媒体报道
公司动态
 
媒体报道
老手艺在杭州博物馆群落中得到“活态”传承
发表日期:2012-09-11

2012-09-11 新华网

              新华社记者 方益波

在油纸伞上绘画,拿回家撑着在雨巷走一走;在王星记白纸扇上写诗,送给某个心仪的人;还可以打造一把刻上姓名的张小泉剪刀,孝敬喜欢裁剪缝纫的长辈。

在电子化工业产品覆盖一切的今天,这些传统“中国制造”的老手艺已经渐渐远离人们的日常生活。但是在杭州,当地政府建起了主题性博物馆群落,并在运营上不断创新,让曾经的日用品作为艺术作品,以一种优雅的文艺格调重新登录现代人的生活。

“老厂房”和“老遗产”有机结合

一根根粗原木撑起大坡顶,光线从木格子老虎窗中透射进来。这是民国时期通益公纱厂的老厂房。

有人在叮叮当当锻打剪刀,火花四溅,有人在制作陶艺瓷器,有人在给油纸伞刷花,还有人糊扇子。这是“手工艺活态展示馆”。厂家入驻,工艺传人现场演示,并设12项体验项目。记者在西湖绸伞摊位前看到,一些小朋友制作了可爱的小伞,伞顶装饰着动漫玩偶。

在位于杭州市拱墅区的京杭大运河边,几座老厂房被改建成为中国刀剪剑博物馆、中国扇博物馆、中国伞博物馆和杭州工艺美术博物馆等,先后在2009年和2011年对公众免费开放。

几十年前,这些厂房是丝织厂、仓库等,在城市化的进程中,这些渐渐置身于市中心地段的老厂房旧址之去留成为社会热议焦点。政府最终决定,这都是记录城市历史的工业文化遗产,应“修旧如旧”,予以保护传承。改造方案最终决定利用这些老厂房,记录、展示在中国工业史上具有重要地位的、杭州出产的工艺美术品的发展历史,实现“老厂房”“老字号”和“老遗产”的有机结合。

博物馆通过现代声光电技术,展示这些已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统工艺魅力,并充分挖掘其文化内涵,不定期推出一系列活动,开办的免费公益讲座“工美大讲堂”至今已举行23讲,参与者达1500余人次。

没有围墙的博物馆

2011年“十一”长假期间,博物馆推出刀剪市、扇市、伞市3大文化创意集市活动,特邀张小泉、王星记、浦江麦秆扇厂、西湖绸伞等厂家参与,现场表演制造工艺,6天时间吸引数万人,有的大妈大嫂专程坐了2个小时公交车过来。磨剪刀等摊位前排队人群成了一条长龙,还拐了好几个弯。

杭州工艺美术博物馆馆长陶学锋说,对非遗的保护和发展,不应局限于经典展品的展示,还要通过“为民服务”来弘扬文化,改变高高在上的阳春白雪姿态,走“草根路线”,成为“没有围墙的博物馆”“老百姓自己的博物馆”。

保护传统光靠怀旧是不够的。传统手工艺正在年轻人中营造出“小清新”情趣。博物馆群与27所中小学、10所高校建立了长期共建关系。博物馆被列入杭州市“第二课堂”,馆中开设面向中小学生的工艺坊,“流动的博物馆”深入社区、学校,还推出“博物馆寻宝之旅”,举办一系列专题讲座和“纸剪传奇”“伞行天下”等主题性展览,每周举办剪纸培训班。“2011年张小泉杯少儿创意剪纸大赛”开展了60余场次活动,吸引全市8000多名小朋友参与。

据统计,2011年博物馆为青少年创新开发出动手体验、技能提升等常设项目29个,举办主题活动153场次,共接待未成年人和学生近40万人次。

“活态”传承是对遗产最好的保护

“你是手工达人吗?”看上去很“酷”的“手工达人”特色青少年夏令营,政府出资出政策扶助的“国大师带徒”计划,虚拟博物馆全面上线运行……杭州工美博物馆群今年推出一系列新举措。

专家指出,“活态”传承是对遗产最好的保护。杭州的工艺美术博物馆群从规划设计之始就特别注重处理好平民化与专业化之间的关系,在参与性、娱乐性、表演性上下功夫,因此深受百姓喜爱;同时一手抓生活,一手抓生产,与相关行业企业从筹建、藏品征集到建成运营都密切合作,不断深化研究,致力成为行业发展的智囊和创意源泉,形成文化和产业良性互动。

据统计,开馆至今,博物馆群已接待观众约420万人次,最新的游客参观满意率达98.8%。来自甘肃的游客王乐对记者感叹:“中国制造”的手艺曾是多么精细、讲究啊。(人民网、浙江在线转发)